金秋时节话重阳
金秋送爽、丹桂飘香,又是一年重阳时。这一天,在中国人的传统情怀里,既有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真挚亲情,也有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的知己友情。如今,重阳节还是法定的“老年节”,更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刻的文化底蕴。
重阳节,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,又称重九节、晒秋节。

这个时节,天高,云淡,气净,风轻,是一个最宜人的节气。因此,人们登高,望远,辞青,怀念,感恩……
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最常见的习俗。金秋时节,天高云淡,古人大都选择外出郊游踏秋。孟浩然的“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。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”山野风光,恬淡幽静,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李白的“九日天气清,登高无秋云。造化辟川岳,了然楚汉分。”以及明代诗人姜塘的“重阳佳节意休休,与客携壶共上楼。满目山河增感慨,一时风景寄遨游。”都描绘了登临高处的畅快、愉悦心情。而宋代诗人苏泂有“重阳”诗:“为客时多不解愁,亦逢佳节强登楼。酒阑自摘茱萸望,何处青山是越州。”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。
插茱萸是重阳节另一习俗。古代奉行“九九插茱萸”的习俗,因此重阳节又叫做“茱萸节”。古人认为农历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,多灾多难,而茱萸气味辛辣芳香,性温热,可以治寒驱毒。因此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,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“辟邪翁”。
重阳节时,菊花盛开,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,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。北宋京师开封,重阳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,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“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” 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之一,在重阳节黎明时分,人们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,掺杂在黍米中浸曲酿制,直到次年重阳“瓮满好熟,然后押出,香美势力,倍胜常酒”,才能酿成真正的重阳菊花酒。一年的春夏秋冬、悲欢离合都浓缩在菊花酒中。
-END-
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
业务咨询电话:13310820278 / 0769-23287701
传真/FAX:0769-23287702
